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国(大结局)-《我不做后主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次年春,即建兴五年(公元227年)刘禅铸天子剑,与成都郊外搭台,陈列曹魏七大罪,昭告天下,起兵讨贼。

    书信至东吴,望其发兵共同讨贼,东吴允,随令诸葛瑾领兵五万,攻合肥。

    蜀境之中,刘禅更是大肆集结蜀境兵马,江州、梓潼、成都兵马共计六万,南中及王平所部一万五千,汉中兵马一万,攻击兵马八万五千人,由刘禅亲领,以赵云疑兵之计,巧出祁山。

    建兴六年春,督前部、领丞相司马、凉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,魏延建议由其率精兵五千,负粮五千,直从褒中出,循秦岭而东,当子午而北,不过十日可进军至长安。孔明相阻,刘禅却有心一试,相持许久,终劝服孔明,随令魏延领一万人直奔长安。

    镇守长安的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楙怯而无谋,却不是魏延对手,不出半日便兵败,只得乘船东撤,曹真回防不得,长安得定。

    长安既定,陇右南安、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,天水、南安太守甚至弃守城向东逃窜,魏国天水守将姜维、梁绪、尹赏、上官雝等投降诸葛亮,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。顷刻间陇右五郡(陇西、南安、天水、广魏和安定)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,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,却也不敌蜀军连攻,三日城破,陇西尽归蜀境,魏庭闻之大震。

    得长安,刘禅有意趁胜追击,起八万军下潼关,直逼洛阳,并令使臣联络孟达,令其自上庸起兵,经完成而攻洛阳,并再三强调火速行事。

    第三日,孟达起兵,却于宛城遭遇司马懿,两军交战,孟达兵败,西逃,司马懿遂取上庸,孟达仓惶逃至汉中。

    西部,刘禅兵临长安城,曹睿旋即亲征以激士气,两方交战,魏军气势颓弱,败势渐显。此时巧如司马懿至,从后截杀刘禅大军退路,无奈之下,刘禅不得不退兵,否则一旦魏军形成合围之势,届时必定兵败,一切之功毁于一旦。

    幸亏司马懿兵马不多,突围而出,刘禅有些黯然,虽下令返回长安,令马超、赵云镇守潼关,实行休兵、养民、屯田三策。

    一时间蜀魏形成东西对峙,一拖便是十二年,十二年的安稳,得益于民生政策的鼓励,蜀国人口增至二百六十万,开垦良田无数,更是在长安增建大仓十座,以作东征之举。

    相比蜀国,魏庭因为长时间的安危,曹氏集团与司马氏矛盾日益激烈,恰随魏明帝曹睿驾崩,曹真之子曹爽继任大将军一职,打压司马氏,无奈之下司马氏趁曹真出城祭天之时,发动高平陵之变,自此司马氏掌权。

    为逃脱司马氏暗害,大量魏臣西逃至蜀,得知魏境情况,刘禅自知机会已来,再度召集大军准备东征,集结大军足足二十五万,其中更是有西凉汗血马装备的五万铁骑,一时间震撼无比。

    魏军因内部不稳,士气低落,仅一日便连丢数关,蜀国连绵大军终至洛阳。

    司马懿自知双方差距太大,必败无疑,随即西逃,意欲集结兖州、徐州、青州兵马再与刘禅决战,半日,洛阳破。
    第(2/3)页